摘 要:随着科技的进步与时代的发展,信息的传播和吸收方式不断碎片化,人们的时间也逐渐碎片化,客观上造就了碎片化阅读的趋势。碎片化阅读虽然具有不受时空限制、方便快捷等优点,其弊端也不容忽视。青年人尤其是大学生受到碎片化阅读的影响最大,碎片化阅读给育人工作也带来了挑战。针对移动互联网时代碎片化阅读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对理性应对碎片化阅读新形势作出探讨。
关键词:碎片化阅读;大学生;弊端;对策研究
碎片化阅读的含义与现象
“碎片化”(Fragmentation)一词早期出现在“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等文献当中,意指事物破碎成零碎状态,脱离完整性。随着经济和科技的跨越式发展,碎片化的影响不断扩展到多个学科领域,碎片化阅读也随之产生。简单说,碎片化阅读是一种与传统纸质阅读相对应,主要以手机等电子终端为媒介,内容零碎、非完整的阅读模式,具有分散、无序、短平快等特征,阅读受众可以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快捷地获取信息。由于社会发展使得分工细化,文化多样带来了观念多元,社会转型加快生活节奏,新媒体为传播增加便捷等,碎片化阅读已经成为了事实上的新阅读常态。大学生受教育程度较高,对于新兴事物的接受度和学习能力都高于社会平均状态,是碎片化阅读的主力军。但是,随着碎片化阅读的覆盖范围越来越广,大学生的注意力被分散到越来越多的媒介源当中,学界和社会对碎片化阅读的社会效用的讨论也不断深入,特别是对碎片化阅读的弊端进行了反思。
碎片化阅读对大学生的主要负面影响
实际上,碎片化阅读自诞生起就充满着争议,主要是这种阅读方式容易给阅读受众带来一定负面影响。大学生由于阅读信息接收面广,特别是在手机碎片化阅读已经成为大学生阅读方式之首的实际背景下,其危害比一般阅读方式更严重,大学生容易陷入非理性阅读的境地。碎片化阅读主要的负面影响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降低阅读质量
成倍增长的信息量和有限的时间之间存在着天然的冲突,碎片化阅读是信息碎片化和时间碎片化叠加的产物,现代大学生们在碎片化阅读趋势下信息交互层次浅、阅读程度浅,难以进入深度阅读,对知识的获取变得浅尝辄止。侵占其他阅读渠道,传统阅读渠道的优点被挤压,弱化高校“第一课堂”的教学质量。网络中获取的知识碎片无法替代系统、有逻辑的知识体系。浅尝辄止的学习效果对更需要学习自主性的大学生而言的危害性不言而喻。
“碎”这一形容主要是因为内容间缺乏必要联系,难以连贯形成体系,会将人的有意识阅读变为不自觉浏览,阅读质量得不到保证,很容易影响阅读兴趣和阅读力。如果长期地获取碎片化知识,很可能会产生“懂了”的错觉,殊不知其实是“不求甚解”,久而久之,大脑习惯接收碎片形式的信息,对于长文可能出现理解困难。面对良莠不齐的资讯,碎片化阅读往往缺乏明确的目标和完整的体系,被动接收容易迷茫。在信息选择、知识内化等方面障碍重重,进而导致阅读焦虑。大学生的注意力更容易被分散,从而被关联性不强的信息干扰,使其产生偏离目标的阅读冲动,给心理增加压力负荷,严重时甚至会产生阅读挫败感。
2.滋生思维惰性与行为定式
传统的阅读方式有“线性化”的特征,而碎片化阅读在间断性和多元性的背景下呈现出明显的“非线性化”特征。“根据喜好”“目之所及”“一知半解”导致阅读表面化严重。如果这样的阅读方式占主导,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会受到严重干扰,素质教育的育人模式除了强调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具备复杂认知和非认知策略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反思、批判、合作等。习惯于跳跃、分散的阅读方式,学生容易焦虑和浮躁,过度依赖智能手机等,离开智能设备就会出现不愿阅读的困境。在充满终端的世界里,大学生原本完整的时间被不断切割成碎片,一个个超链接中的新奇信息让很多学生搁置了原本该完成的任务,学生们的自控力相较于新鲜信息对神经的刺激显得力不从心,焦虑感和自责心理又会带来二次伤害。牺牲深度阅读的功能,将搁置精神联结的能力,只能做信息的解码者。快速易获取的庞杂而浅层的信息往往没有进行严密的思考与论证,大学生在碎片化阅读下难以对复杂的事情进行深度的思考,只能充当信息的传播者、接收者与情绪表达者。其表现为对事件的多样性、观点的合理性缺少判断与深思,通过“点赞”“转发”等简单赞同或否定代表立场,接收碎片化信息后的随机反应代替思考,思维积极性随思维惰性的养成而降低。
3.易受亚文化影响走入价值观误区
互联网亚文化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挤压了思想政治教育和主流意识形态的空间,破坏思想政治工作的整体性,弱化主流舆论的影响力。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不能泛娱乐化。新时代的大学生,思维活跃、个性鲜明、自我意识强,海量的信息、夸张的宣传、非主流文化等涌向大学生,而大学生们尚没有完全形成理性思维和逻辑判断能力,信息的洪流很容易形成一种破坏力,给大学生的政治态度、价值理念、知识体系带来负面冲击。
随着移动设备使用黏性增强,信息获取迅速,信息量爆炸,部分学生认为其个性化需求在网络更容易得到满足,价值取向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当大学生本身所具备的爱国主义传统美德与非主流文化的道德价值观冲突时,由于缺乏评判标准,导致价值观出现混乱。当大学生在网络信息中难以辨别是非,受到失实言论的误导,盲目跟从,将为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很大的挑战。高等教育方式在“互联网+”时代下正在全面转型中,教育信息化程度不断加深,网络在线直播课程、慕课(MOOCs)等如火如荼地开展,主流教育仍在信息时代下受到冲击。碎片化阅读使各方面的信息唾手可得,在信息易得的网络中课堂知识也不显独特,因此“低头族”屡禁不止,考前“抱佛脚”愈加明显,学校系统的知识培养方案被无系统的、散落的知识结构所取代。
然而,大学时期是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逻辑思维科学严谨性形成的关键阶段,对学术阅读有一定的数量要求。这启示教育者需要对“纯碎片化阅读”进行纠偏,消解“碎片化阅读”的负面影响。应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碎片化阅读”,不能只将其视为打发时间或是猎奇的方式和工具,应当根据自己的阅读习惯,在阅读的过程中逐渐构建起适合自己的知识框架结构。“碎片化阅读”的营养往往是断裂的,如何消化吸收这些营养值得反思。
教育对策与建议
虽然“碎片化”阅读有诸多不利影响,但它并不是洪水猛兽,碎片化阅读和传统阅读之间也不是水火不容的关系。例如:纸质报刊中的一些内容也是碎片化的,但其真实性和有效性会弱化其形式上的碎片性。对于教育者来说,可以加强引导大学生增强知识理论功底,将普遍浏览和选择阅读相结合,在系统框架和碎片信息之间做好搭配。
1.加大监管力度,加强价值观正确引导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离不开阅读这一重要载体,碎片化阅读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一定的挑战。“碎片化”阅读形式的正确引导对于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也大有裨益。打造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养,抵御不良信息的侵蚀。高校思政工作者须引导学生把握正确方向,坚持“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四个意识,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旗帜鲜明,立场坚定。通过创新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与培养的理念、内容与方式,通过统筹理论与实践、网络宣传与舆论引导实现,以正确应对非主流思想。从供给端优化移动互联网的相关平台与信息,加大监管力度。内容生产者在规范的网络管理下,能够为阅读用户清理劣质、多余的信息。加强舆论监管,以主流引导言论,用正面的理论驳斥错误的思想,做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者、执行者和捍卫者。帮助学生提高信息甄别能力,掌握不同媒介的特点,形成正确的媒介价值观。引导大学生将网上舆论与线下实际相结合,明辨是非,通过深入思考、理论指导以分析、研判突发事件与社会热点、难点,对负面舆情具有正面的判断力,做主动的思想者而不做舆论的跟风传播者。
2.发挥资源优势,丰富“第二课堂”活动
发挥高校图书馆资源优势,引导纸质阅读的回归,让传统阅读形式出新篇。良好的阅读习惯保证的是终身自主学习能力与学习习惯,从而养成良好的语感,提升写作与思维能力,激发主动学习的进取精神。高校应利用学校学习资源优势,活用图书资源,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阅读习惯,构建完善的知识阅读体系。针对经典著作、重要理论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阅读,通过“读原著、悟原理”等方式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扎根于心,成为大学生成才立业的重要行为准则,并以此武装头脑,拥有应对不良言论的正确判断力与甄别能力。利用藏书、师资等广泛地开展文化讲座、经典诵读等活动,用人文精神潜移默化地引领学生思想行为,促进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创新育人方式培养,丰富“第二课堂”活动,培养和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强化主流意识形态的引导,扎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文化基础,将经典与理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3.利用碎片化特点,优化供给端内容
随着信息传播介质的兼容性不断加强,在内容生产、消费定位、媒介心态上的碎片化会更加明显,垂直细分领域的生产定制也会成为解决阅读碎片化困境的突破口之一。让学生有意识地阅读经典,掌握应用技能,适应移动互联网时代社会转型的需求。针对碎片化阅读,强化使用“两微一端”发布短小且具有吸引力的文章、视频等可视化内容,用正向的思想传播取代非主流文化对碎片化时间的占用,如中宣部发布“学习强国”App,通过媒介的新尝试,将新时代重要理论、精神解读、典型范例等以符合大学生短时阅读习惯的文章、视频的形式呈现,探索优化供给端的新路径。在有效认知和使用移动互联网的前提下,科学管理网络,提高供给端内容质量,实现在“碎片化”阅读下有效的思政教育。碎片化阅读在阅读的量上可能已经获得主流地位,但在知识性的学习上只能处于补充地位。在“碎片化”与思政教育工作结合的同时,认清碎片化阅读的补充性地位,在“青灯黄卷”和“即时浏览”之间寻找平衡。
移动互联网时代,生产力得到极大发展,社会也迎来多元文化的极大发展,希望脱离这种趋势是不现实的。在未来,“移动阅读”可能会成为阅读的主要渠道或载体。在无法避免阅读媒介的前情下,需要因时而新、积极引导,让学生“碎片化”阅读的判断力和控制力得到提升。对“碎片化”阅读方式的弊端依然还在持续讨论中,高等教育者不需要在时间和文本的碎片化问题上停留太久,更应该思考引导大学生从碎片化阅读走向深度阅读、整体阅读、厚重阅读,培养好整合碎片的能力,回归阅读的真正意义。同时,在困境中更要看到希望,碎片化阅读也能够增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生活化,理论学习、精神指引随碎片阅读而变得“接地气”,从而推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主流思想传播的内容创新、形式创新、媒介创新,促进思想政治工作者保持敏锐的触觉与较高的党性修养,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紧跟时代,让新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作者:汪卓群 陈舒萍,单位:北京大学教育学院)
以上就是本篇文章【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碎片化阅读的弊端与对策研究】的全部内容了,欢迎阅览 ! 文章地址:http://nhjcxspj.xhstdz.com/news/2597.html 资讯 企业新闻 行情 企业黄页 同类资讯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首页 物流园资讯移动站 http://yishengsujiao.xhstdz.com/ ,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