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态
让群众感到政协离自己很近———十二届北京市政协以创新助推更加“开放”的政协纪实
2024-11-07 22:58

人民政协网北京1月22日电(记者 包松娅)车水马龙的北京长安街上,建国门内大街13号,从政协路拐进去,抬眼一望,就是北京市政协所在地。

让群众感到政协离自己很近———十二届北京市政协以创新助推更加“开放”的政协纪实

长安街被称为“神州第一街”。可是今天,人们不用再来到这里才能找到“北京市政协”,因为它已经走进了人民之间。

2016年5月,北京市西城区工商联副主席、北京市政协委员蔡莹媛和东城区妇联党组书记、主席杨立萍委员,前后脚走进北京市政协与千龙网联合举办的首期“委员听民意”网络直播活动现场时,多多少少有些紧张。

回溯两年前,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成立,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亲自担任组长。

半年以后的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要探索网络议政、远程协商等新形式,提高协商实效。

等到2016年2月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那个迄今被广泛引用的,“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的重要论述。

互联网,所带来的改变无所不在。这种改变的意义在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论述里表达得非常清晰。面对“互联网浪潮”,要赢得人民、要赢得青年,政协应该怎么做?从某种意义上,十二届北京市政协用五年时间回答了这个问题。

五年来,北京市政协牢牢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互联网的系列讲话精神,结合科技进步,创造新的方式,全面走出“会议室”,把根深深植入人民群众之中,问需于网、寻策于民。一个更加自信、开放、包容的政协,出现在人民群众的“眼前”,闪烁于人民群众的“指尖”,更住进了人民群众的“心里”。

勇搭平台,让政协“走出去”

古人云:“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

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专门引用的一句古语。他说,很多网民称自己为“草根”,那网络就是现在的一个“草野”。网民来自老百姓,老百姓上了网,民意也就上了网。群众在哪儿,我们的领导干部就要到哪儿去,不然怎么联系群众呢?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学会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经常上网看看,潜潜水、聊聊天、发发声,了解群众所思所愿,收集好想法好建议,积极回应网民关切、解疑释惑。善于运用网络了解民意、开展工作,是新形势下领导干部做好工作的基本功。

全国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开幕时,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在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充分发挥政协委员联系群众、团结各界的重要作用,创新政协界别工作和群众工作,提高联系群众能力,使协商更好地反映各界群众意见,使党和政府的决策更符合群众愿望并为群众所理解,努力让群众感到政协离自己很近。

多年来,人民政协广泛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一直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科技的发展,为这种创新提供了新的可能。

互联网的意义是什么?有人说,意味着人人都有了“麦克风”。

“人民政协作为专门协商机构,要做到有事多商量、有事好商量,就必须尽可能地打破各种局限,消除传统意义上的‘围墙’,让更多群众进入这个协商格局中。”在北京市政协副秘书长、新闻发言人宗朋看来,互联网其实提供了一种新的民主形式,如果好好利用一定能增进人民有序参与民主,并在这样的参与中,了解人民政协,理解中国的政治制度,读懂中国的协商民主。

民主向来是具体的,都有实现形式。互联网技术所搭建的平台,让十二届北京市政协实现了“借船出海”。

“大家好,我叫郑小宣,是北京市政协网络‘代言人’。我的任务是向大家介绍北京市政协各项履职工作,也为各位微友与政协委员相互沟通搭好桥,带好话。”

2017年3月25日,细心的网友发现,北京政协微信公众号及网络发言人,通过一个有趣的网络形象“郑小宣”正式亮相。

相信现在有手机的人都有微信,北京市政协希望通过这么一个鲜活的方式,吸引更多人去了解政协工作,提升政协工作的透明度和影响力。记者发现,添加公众号后,在手机上可以第一时间了解政协日常工作动态、委员履职故事以及文史资料,还可以互动提问等,非常方便。

同时,为了从不同网络渠道,实现对更多网络群众的覆盖,北京市政协加大技术投入大力改造门户网站———北京市政协官网,建立了委员微博群、市政协移动议政平台,并与千龙网联合举办了《委员听民意》节目、与北京市新媒体集团“北京时间”合作录制访谈节目《政协e事厅》,与人民政协网共同制作《委员会客厅·点京》栏目等。这些栏目以深度聚焦社会热点难点,从政协委员角度出谋划策、解疑释惑,积极呼应群众关切而得到网民的高度关注。

从微信、议政平台、官网到网络直播,手指头一动,政协就在身边。

作为较早接触网络的北京市政协委员,韩小红翻看着网友们的一条条留言,感慨万千,“那些最初得知我们政协委员身份的网友,留下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最多的就是‘政协是干什么的?’”

不知不觉中,令人欣慰的是,这样的问题越来越少。取而代之,更多网友关心的是政协委员如何履职?有什么成效?怎么才能成为政协委员?最初大家都还不太习惯“说话”的互联网虚拟空间,已经悄然将“政协”带到更多的公众面前。

用开放包容,拉近“心”的距离

互联网平台最大的特点,莫过于开放。这种开放,不仅仅表现在形式上,更多是在内容。

如果说平台,拉近了政协和人民群众的距离,让他们“站”在一起。那么在这个平台上说什么,怎么说,拉近的才是彼此“心”的距离。

“网络直播可不比会议室发言,无论说什么都直接发送出去,万一说错话怎么办?”“参与互动的网友什么背景都有,什么问题都有可能提出来,万一遇到找事的怎么办?”……参加网络互动活动的不少委员坦率承认,一开始内心肯定会有不同的声音,这些不同声音其实传递的是一种不安。

改革开放后的中国,从内到外发生了巨变。在改革取得巨大成就的背景下,开放的重要性开始凸显。对于政协工作而言,开放,或者更加开放,显然是本届北京市政协领导的选择。

事实上,在每一次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问题的互动中,记者翻看互动留言,并没有发现那些“不安”的影子。当一个公平客观有序的发声平台自由呈现时,其实所有的参与者都会变得客观而理性。

2017年9月,开学季。彼时校园霸凌、校园暴力等舆论热点还在网络持续发酵,马士龙、马鸿韬两位委员在9月9日这天下午两点,走进了《委员听民意》的直播间。

“面对时有发生的校园暴力事件,我在北京市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上提交了相关提案,建议有关部门加强校园安全法制体系建设,防止校园暴力案件的发生。”马士龙委员告诉记者,同时他还与钱红、杨凌、张国政等多名奥运冠军联合发起了“向校园暴力说不”公益宣传活动。

既了解情况,又有意见建议,使得委员们与网友沟通时,在某一种问题上不再是“官方语言”,因此在网友内心里政协委员也不再似乎“高不可攀”,原来委员们也在关注这些问题,为了解决问题,他们也一直在付诸行动,孜孜以求解决之道。“在如何理性地对待社会问题上,政协委员无疑也为网友们作出了榜样。”连续主持多期节目的主持人如是说。

直播互动,网友们并不是“说了白说”。北京市政协每次都会将大量网民留言和建议全部转交相关专委会,供其在修改调研报告及相关建议时吸收采纳。

20位委员参加节目录制,专题点击量达9752万余次,微信H5累计页面浏览人数76.43万余次。腾讯、优酷、爱奇艺等视频网站累计视频转发65769次。北京电视台官方微信号共收到相关网友留言246588条,IPTV数字电视收视率稳居访谈类节目排行榜第一位……这是另一档栏目《政协e事厅》的流量记录。

互联网时代,流量代表“人气”。这些点击量、网友留言、转发次数并非冰冷的数字,它意味着畅通了一种渠道,一种联系人民群众的渠道。透过互联网,政协委员与普通民众的交流互动从传统的视察、考察、调研、座谈,进一步深入拓展为“互联网+”式的更加常态化、零距离的交流。

《委员听民意》和《政协e事厅》两档网络节目的成功,使北京市政协认识到,在互联网已经成为治国理政的重要工具和意识形态“主阵地”和“主战场”的形势下,一定要克服怕“捅娄子、惹麻烦”的思想。要以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只争朝夕的精神学习新本领,运用新工具,利用新空间,把握新媒体传播规律,然后用主流价值观去占领网络舆论阵地。

利用科技,不唯科技,让更多的人了解政协

2018年元旦,北京市朝阳区双井街道总工会主席张凤敏委员,接到一位普通群众的电话祝福。

“这是我去年参加‘带着职工心声’上两会活动时,接12315职工热线,认识的一位曹大姐。”张凤敏笑着回忆。

张凤敏清楚地记得,当时这位什刹海地区居民曹大姐打进热线,反映当地煤改电已经10年了,设备老化、制暖效果不好,居民不知道如果更新设备,应该上哪儿去买,是否继续给居民补偿,设备后续维修怎么跟上?“当时,我意识到煤改电如何建立长效机制确实是个大问题,而且北京大面积的煤改电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后来我与曹女士多次电话沟通,还去了趟她家了解情况,形成了我的第一件提案。”张凤敏说。

这件提案很快引起有关部门的关注,通过张凤敏联系到曹大姐,这些部门还实地走访了解情况,并承诺出台方案进行落实。“如今曹大姐的问题解决了,像一个老朋友一样,逢年过节总会打个电话问候一下。”

如果说“互联网”是十二届北京市政协以来,委员联系群众的“新渠道”,这条被职工亲切称为“连心桥”的“委员热线”则是北京市政协工会界委员坚持了12年的“老阵地”。

学会利用新技术,但也不唯技术,无论新渠道,还是老阵地,只要有利于密切政协与人民群众的联系,都成为北京市政协一直坚守并继续发扬的理由。

一根网线,政协与网民实现了“面对面”;一根电话线,政协与职工实现了“面对面”,那么真正地面对面还有哪些可以创新拓展的地方?

2016年5月,北京市政协首个社区调研议事平台落户朝阳门街道,这一平台创新性纳入社区基层代表和区政协委员,让政协的“触角”以深入社区的形式,来到人民群众中间,并让这种联系成为一种经常性机制。

走出去,不一定是调研座谈。十二届北京市政协开创的“委员沙龙”、“科技讲堂”等活动,让委员们边学习边履职、边履职边学习,用另一方式最大限度地争取到扩大联系的途径。

十二届北京市政协以来,值得一提颇具特色的“请进来”是“青少年观摩政协”。

五年里,市政协多次邀请北京市青少年代表观摩北京市政协全会、常委会、议政会等委员履职过程。多位政协委员作为指导专家,专门辅导孩子们在“模拟政协”活动中如何写好提案。

北京市政协非常重视在青少年中开展“模拟政协”活动,认为这是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进一步增强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有效举措。

未来市政协还将一如既往地推动更多履职活动向学校师生开放。

五年来,“请进来”的有青少年,还有普通基层“市民代表”。在不同的协商议政会议现场,都有各领域基层市民应邀前来,让他们既有渠道“发声”,又有条件了解政协组织。

没有了“围墙”,每一位政协委员都是“联系人”和“宣传员”。

在活动中,政协委员是政协工作的主体,是主要参与者与实践者,更多委员还以个人身份活跃在微博、微信等社交网络平台,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声音,本身也是一种“推介”。

    以上就是本篇文章【让群众感到政协离自己很近———十二届北京市政协以创新助推更加“开放”的政协纪实】的全部内容了,欢迎阅览 ! 文章地址:http://nhjcxspj.xhstdz.com/quote/667.html 
     行业      资讯      企业新闻      行情      企业黄页      同类资讯      网站地图      返回首页 物流园资讯移动站 http://yishengsujiao.xhstdz.com/ , 查看更多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