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京东的入场,以及外卖平台开展的“三国杀”,不禁让人心生好奇,为什么要争相抢夺外卖市场,外卖平台这么赚钱吗?
看起来平台向商家和消费者两边收钱,应该是赚钱的。但事实并非如此。
由于美团披露了财报,就以美团为例看外卖平台的成本与收入。前文提到,外卖平台的收入主要由佣金、配送费、营销广告费构成,而美团配送业务不仅没有利润,还是略为亏损的,也就是说美团外卖利润的主要来源是技术服务费和营销收入。
而扣掉各项成本后,美团外卖的净利润率并不如我们想象的那么高。不光是美团,整个全球外卖平台的利润率都不高。
摩根大通(JPMorgan)发布的全球在线外卖行业报告(《Global Online Takeaway(2024)》)显示,2024年全球九家主流外卖平台预测Adjusted EBITDA/GTV(经调整息税折旧及摊销前利润,下称“Adj.EBITDA”)利润率在1.5%-3.3%之间,算术平均值为2.2%。美团外卖2024年预估净利润率为2.8%。
不仅利润率不高,外卖还是一个苦生意。
2013年11月美团外卖上线,前期,一边需要抢占市场份额,美团和饿了么双方展开了激烈的战争,线上地推团队也要争抢商家,地推、招商和管理服务体系、技术体系以及配送网络都要同步建立。需要一家家的去线下店铺谈,教会商家开店、上货、更新、促销等等。另一边,需要争夺用户,美团和饿了么展开了激烈的广告战和补贴战,源源不断的成本流向市场。
当时,在美团和饿了么争夺市场和用户的阶段,仅补贴成本就达到千亿元级别。
没规模没订单商家不愿意,没供给消费者不来,这是一个又苦又累又慢的生意,熬了多年,直到2019年第二季度之前美团实现了盈利。而饿了么至今也没有盈利。
拆解下来,外卖平台想要盈利,实属不易。要开源节流。
一方面,外卖平台的盈利主要是因为随着订单越来越多,规模效应逐渐发挥作用,骑手或司机的配送效率会更高,单均配送成本会降低;
另一方面,降本增效的同时,外卖平台还需“开源”,比如到店业务、酒旅业务。甚至是今年三大平台争夺的闪购业务,从“30分钟配送外卖”到“30分钟配送万物”,品类从餐食拓宽至鲜花、水果、生鲜、药品等等。即时零售来势汹汹,2025年第一季度,美团闪购的非食品品类的订单增长超过了60%。
至此我们看到外卖并不是一门暴利生意,外卖业务的利润也是从一分一毫中抠出来的。
当我们理解了外卖的商业模式和外卖平台的成本后,就能更客观地看待外卖平台的佣金。大众认为外卖平台动辄收取20-30%的佣金,而实际上这些费用的大头都给了骑手和用户。
而京东入局外卖也并不是因为外卖暴利,而是看中了外卖高频刚需的属性,作为流量入口,带动其他业务的增长。外卖大战打到现在,对红黄蓝三大平台来说,外卖业务的战略意义更加明显。
外卖是一个微利生意,战战兢兢小心翼翼菜才有可能盈利。而要维持平台、消费者、商家、骑手四方的利益平衡并也不简单。
回到开头提到的,京东外卖0佣金,反倒“被吐槽”抽成高的事情。0佣金只是各项费用中的一个,配送费、营销等支出是所有商家所有外卖平台的刚性支出,无法免除。
换个角度看,京东外卖被吐槽抽成高,给了公众重新看待美团饿了么的视角。平台的商业模式是外卖平台无法摆脱的原罪,优等生京东的加入也未能避免,说明这或许是外卖行业的结构性矛盾,要平衡商家、骑手、消费者三方的利润,并不是简单的事情,更无法用纯粹的道德价值观来衡量。
而如果商家和平台都不出这部分钱,那用户点外卖的成本将大大提高,外卖用户和外卖规模都将大大减少,也没那么多人去购买便捷的外卖服务。这就是外卖生意本身的模式特点,不管是哪个平台来干,都是一个样。
而从长远来看,外卖平台要逐步减轻高额补贴式的引流,这样下去,商家和平台都会吃不消。立足真实的消费需求,结合灵活配置的策略,用高质价比的产品取得流量和利润的平衡,才是正道。